所謂的「底片味」

在這個時代裡,面對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時,一個簡單的處置方式就是把它貼上一個標籤,然後無論這個標籤對於這件事情的描述有多偏頗,只因為這樣做簡單並且看起來安全,這張標籤似乎就還是成為了對於這件事情的最常見描述。

某著名3C論壇最近有個討論串在討論以數位攝影模擬所謂「底片味」的可能性,發文者貼出了幾張實作,影像帶有色偏、對比與飽和度較低、影像顆粒較為明顯等性格。但我的質疑是:這真的就是所謂的「底片味」嗎?

在我認為,數位與底片都是具有許多可能性的攝影媒材,後者的呈現絕不僅止於某L開頭的攝影風格所呈現出的調子;若是在攝影者技術、器材等級與拍攝環境都到位的情形下,以底片拍出顏色準確、高對比高飽和、解像銳利的影像絕對是可能的。數位攝影的便利性與可複製性的確使得它可以在花費較低的成本(包括技術成本與資金成本)的情況下製作出各種不同風格的影像,這樣的便利性可能的確就是把底片逼得只能以那種燃燒小宇宙的拒絕學習任何技術的方式來傳達底片攝影的特殊性,並繼而維持市場,但底片的特色絕不該被窄化成僅只如此。

若要問我底片真正的特色或是為什麼我還繼續拍底片的話,我的答案是底片有較強的放大適性(至少相對於我可能買得起的數位相機而言),關於這一點,我無法在部落格上呈現我在說什麼,唯一的方式是用幻燈機播放一張曝光正確的正片來看-顯示出在類比的世界裡,原本只有24mm x 36mm大小的一格影像,放到三、四十吋大還是非常清晰且具有層次感。我懶得去算在數位那邊這要有幾千萬畫素才做得到。

不過,我也同時承認我所拍的照片,需要放到這麼大的數量可能低於百分之零點一,所以沒錯,我也認同數位是一個在絕大部分的範疇都佔優勢的媒材,但「底片味」還是不應該被這樣以偏概全地簡化、標籤化。

對了,若想體會真正的底片味的話,去買一捲底片來,底片罐打開聞聞看就知道了,是真的有一種特殊的味道。

京都時間(四)清水寺甘泉

2007年8月19日,我走在京都清水寺的石階上,汗如雨下。

好不容易,跟著行進路線走到了羽音瀑布,謝小姐幫我去裝了一杯泉水來喝,冷咧甘甜,非常消暑。喝了之後彷彿又獲得了和京都的太陽繼續奮戰的精力。

到現在才發現,由羽音瀑布分成的這三道泉水分別代表「健康」、「學業」、「姻緣」。唔,也許是時候調照片出來看看當時裝的是哪一個了^_<。

我的底片保存做法

網路上對於保存底片的方式眾說紛紜,在這裡分享一下我保存我「彈藥庫」中大約五十支各式底片的方法。謝小姐應該會很希望我把對待底片和其他照相相關媒材的細心度與整齊度應用在我生活的其他面向中:p

首先針對還沒曝光的片子來說,主要就是放在冰箱裡頭,以減緩化學藥劑的衰變速度。網路上有一些老派攝影老師的說法是「千萬不要放冷凍庫,底片會脆掉。」資訊爆炸的時代,凡事都要求證,不要道聽塗說,根據富士Provia 100F專業正片的說明書,長期保存的底片是可以(也必須)放在冷凍庫(攝氏零度以下)的。所以我的做法是:

  • 若是一個月內會拆開來用的片子,則放冷藏庫;一個月以上不會用到的,則放冷凍。
  • 放冰箱的片子一率用放在底片罐裡'(或120底片的包裝封袋裡),再用密封保鮮盒裝好。
  • 底片要用之前要退冰,等底片罐升溫至與周遭溫度一致後才打開罐子,以免底片產生水珠。通常從冷藏庫拿出來的我會放室溫三小時;冷凍庫出來的則先放冷藏三小時、再室溫三小時。
  • 有一種說法是要原廠完全沒開過的底片才適合放冰箱,但我自己的經驗是,即使是開過的、或是分裝片(一定開過)的底片放冰箱,只要裝回底片罐中冰,並且退冰過程合宜,用起來都沒問題。因為底片罐內扣除底片吃掉的部分,能容納的空氣量實在有限,應該很難形成水珠。
至於已經曝光過的底片,由於設備的關係,我無法依照底片說明書上要求的規格處理,只能把煎開的底片裝在Print File無酸底片套中,再放入防潮箱並置於家中陰涼處。真正講究的攝氏十度以下的控溫環境很難做到,只好作罷。

無論冰或不冰,有一個重點是油漆、溶劑或接著劑所可能產生的揮發物質,都有可能對底片產生嚴重的傷害(這是為何要花錢買無酸袋的原因),所以,把底片放在木製櫃子裡的做法,絕對是非常不適當的。

我是在大概兩年前開始回去認真的拍底片,原因無他,只是想要趁量產底片完全買不到的這一天(我覺得這大概會在十年內發生)來臨之前,趕快拍一拍,體會底片攝影的興味

京都時間(二)拉麵小路


京都車站樓上的拉麵小路,匯集了日本各地不同風味的拉麵店家,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每一家店,進去之前都必須透過自動販賣機,投入金額買「食卷」後,店家直接依照卷上的標示端上麵來。這個也許單純是為了節省人力與改善出菜流程的做法,對於我們這些不會說日文的外國觀光客卻形成了剛好的方便-我們只要在店門口看著菜單或是模型,決定好要吃的菜色後買卷入店,完全不需要面對和服務人員溝通的問題。

這裡各家店的風味迥異,從濃稠到湯都不是湯的北海道味增大盛、以芝麻醬調味的博多黑湯麵到大阪上方ざんまい屋的清淡鹽味一應具全。即使都是拉麵,他們味覺上的多樣性仍然使我願意在我於京都停留的其間天天報到。

總之,如果我好巧不巧在台灣的百貨公司美食街想起在京都拉麵小路的話,我很確定那會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這樣的心境的最佳詮釋。

京都時間(一)北野天滿宮


北野天滿宮是07年夏天和08年春天兩次造訪京都,都去過的景點。我也都對這裡的老闆菅原先生提出了我的請求:
拜託,保佑我順利完成論文吧,完成論文後,明年我會再來拜訪您一次,到時候再麻煩您音樂會的事情......
一年之後,我的確再去找他,但是我說的是:
對不起,我太不努力了,論文幾乎沒有進度,但是我會加油的,請您不要放棄我。
然後我看到的是燒繪馬的畫面,心下一驚:希望他不要動怒才好。
後來,他並沒有翻桌不理我,及至2011年的這個夏天,我總算完成了示範講習會論文和畢業音樂會,順利取得了碩士學位。

我想,下次我如果還有機會去找他的話,會要問他的是:

您對於求婚這件事情在行嗎?


助教是什麼東西?

我有個朋友是某國立大學的助教,職稱和我一樣。最近和她的一次聊天中,她抱怨她們要和編制內職員一樣,上下班要天天簽到簽退。

我和這位助教朋友說,助教本來就是大學裡最底層的人員:
  1. 「教授治校」的理念是國家政策,在學校裡老師們當然是最大。
  2. 「付錢的是老大,學生才是學校的主人」,我其實贊成這個想法,因為學生真的付了一筆大錢(尤其是私校,更是有人要像我當初一般,貸款來讀。)助教的薪水也的確來自學生的這些學費。
  3. 學校的所謂編制內人員,雖然因為東吳是私立學校,不若國立大學的職員都具有公務人員資格,但我從當學生到現在當助教十年來,也從未聽說過我們學校有哪個職員因為表現不佳就丟掉工作的,頂多就是轉調其他單位,讓他(她)「重新適應」。
  4. 再來,才是助教。
講回來,以東吳的情形來看,當助教的一個最大的誘因就是:參照現在的景氣,助教的薪水其實很高,甚至比其他學校的助教都高(我有聽說國立大學的助教月薪足足比東吳少了一萬塊)。另外,東吳的助教其實員額龐大(雖然這麼說也許會影響我的飯碗,但這是事實),一個實例是,我遇到過不少畢業自其他大學的研究生,對英文系的第一個印象就是「英文系竟然有多達四個助教」,有的人還以為她是走到了「外語學院各系的聯合辦公室」。我想,東吳之所以願意負擔如此龐大的人事成本聘這麼多助教,就是想要讓老師和學生各自得以專心教學、研究和學習,其他的瑣事,盡量讓我們這些領薪水的人來幫忙。而且,有時候雖然會異常忙碌,但是整體而言(尤其納入寒暑假的四點下班與週休三日),其實沒有到忙不過來的地步。以我相關法規的了解,與實際與人事單位的往返,我對於「大學裡的行政助教」這個職位的描述如下:
  1. 86年起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修正後,助教已不具備教師資格,因此就算你是個有博士學位的助教,還是不能於上班時間兼課。
  2. 起薪雖高,但沒有升遷。
  3. 不得於「上班時間」在職進修任何學位(這是所謂「編制內人員」才有的資格);我當初應聘時甚至為了這件事簽了切結書,這幾年「對於這個規定的恪守」也成為了我到現在遲遲尚未完成我的碩士學位的部份原因(雖然不是大部分)。
  4. 不用簽到、一切工作原則全由學系管理。
回到我朋友的抱怨,東吳大學全校的助教應該都不必簽到簽退(學校的法規是「出勤由學系自行管理」),對此,我的想法是:也許就讓我們簽一下也沒有不好-可以借用學校的線上系統讓我們簽到,讓我們的上班、下班與加班都有個記錄,對我們自己反而是一種保障。學校雖然一直沒有明確規定助教到底可以「休」幾天假,但是如果把我們納入簽到系統,至少在「因加班而補休」時可以有個明確的依據(雖然我們系主任通常都會憑著互信而准假)。

會寫這些,是因為除了有感於我朋友的困境外,也是為了回應之前聽說的抱怨-「Willis都不加班而導致她(他)」們辦事不便」。會說這句話的人,一定無法理解「準時下班不代表沒有加班」這件事,並且我完全確定她(他)們一定很少在7:30-8:20前或是11:50-12:40這兩個時段來系辦。

Yes, I am still shooting film.


Canon EOS 50/ENNA München ENNALYT 35mm F3.5, on Fujifilm ETERNA 250D

是的,我還繼續用底片拍照。

但同時我也承認,以現時的狀況而言,99%以上的拍攝場合,底片是完全沒有優勢的-
  • 底片有購買及沖洗(印)的消耗性成本,尤其需要大量拍攝張數的活動攝影(如婚禮記錄),差異更是明顯。
  • 底片無法即時預覽、及時修正。
  • 以數位單眼相機而言,透過拍攝RAW檔和縝密的後製處理,應該可以重現大部分底片所可能具有的效果。
  • 很多人認為底片在長時間曝光時的優勢(相對數位而言)-無熱噪的問題,但殊不知其實前者亦有一個相當致命且無解的缺點:倒數失效
  • 近年來,底片製造商不斷宣佈底片停產的消息,受理底片沖洗(印)的店家也漸次凋零。
但是,我還是同時擁有數位單眼相機與傳統底片單眼相機,並且底片的拍攝量每個月在兩到三捲以上;除了技術上底片可能僅存的唯一優點-寬容度較數位為大(較能同時保留亮部與暗部的細節)之外,可能就是作為創作人的藝術心理作祟吧-底片(直至沖洗完成前)的不確定性,以及應對這樣的不確定性所必須具備(在按下快門前)的縝密構思與對創作成品的「預想(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