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攝影之路

拍照一直是我的「重點嗜好」之ㄧ。

從我有記憶起,父親就拿著一台理光的單眼相機,我也一直對於這個可以把影像紀錄下來的黑盒子感到好奇。小學四年級起,我總算了卻「帶著自己的相機去參加學校的遠足」的心願,那時家裡買了一台Nikon傻瓜相機給我。後來班上一有活動,我就會把相機帶來拍。

高中時買入了FM2+50mm,大學則接手老爸的Minolta 7xi,這就是我的底片機時代;照的東西也都還在相紙上。

碩士班起開始玩數位,買過Panasonic FZ30,以為可以撐上一陣子,但是沒多久又因為覺得他ISO不夠高(只有400)雜訊卻可怕地多,加之鏡頭變焦至望遠端時的可用度太差,而興起轉換單眼數位相機念頭。

現在用的機器是去年暑假,學校秘書室的同事郭大哥半賣半送的Canon 300D,由於我之前已經有一些攝影經驗,這次的換機行動早就想要建立在「機身盡可能節制,多投資鏡頭」的基調上,有這個機會便宜購入保存如新又少用的二手機身,實在覺得很幸運。

我以原廠附的Kit鏡四處拍照(如2006音樂系迎新宿營),一邊探索自己需要增購怎樣的鏡頭。

因為常常拍系上音樂會彩排,需要點望遠端。所以存錢,咬牙買了Sigma 50-150 F2.8 EX HSM,不錯用,拍了一些我覺得還可以的照片:






當初選的時候,也在掙扎要不要多加幾千塊直上Sigma 70-200 F2.8,畢竟有200的焦段,但是後來考慮輕便性而選擇了前者。

後來覺得自己在Kit鏡原有的焦段上也需要大光圈加持,那個時候是Sigma正快要推出18-50 F2.8 Marco版的時候;但是我是個喜歡多方面嘗試的人,所以當時盤算下一顆鏡頭再來試試看別的牌子,後來帶了當時已經上市一段時間的Tamron 17-50 F2.8 (A16)來當我的新機身蓋。

從店家帶這顆鏡走回車上的路上,赫然發現這個鏡頭得了當年度的一個獎項(EISA AWARD),但仔細一看,發現它得的是最佳消費級鏡頭獎(Consumer Lens)。當下不禁有些感慨,自己要存錢存上一陣子才能買的東西,在攝影的世界裡,還只是屬於消費級而已。

但是後來這顆鏡頭讓我可以拍的題材開拓了不少,後來也成為我的主力:





但是我雖然喜歡拍照,但是我對那種一群人拿著相機對著模特兒拍不停的外拍活動有著強烈的不認同感。如果對這位模特兒完全不認識,而是為拍照而拍照的情況下,對我而言很難抓住神韻、更不可能拍出令人感動的照片。另外這種外拍活動,多半假交流的名義進行,但結果就是有如時下各大攝影網站所貼的照片一樣,一眛地奶油淺景深、壓光,然後回家修色一定要修到白裡透紅,再再都令人頭皮發麻。

同樣是拍人,不如先看點書吧。

No response to “我的攝影之路”